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名城->风景名胜

长江大桥创新当时桥梁技术

发布日期: 2018-11-19 21:11 来源: 武汉地方志 访问:

长江大桥创新当时桥梁技术

桥墩试验纪念碑

195710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60年过去,2017年,武汉长江大桥依然起到连接长江南北的作用,它也在201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然而,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长江大桥汉阳桥头下,莲花湖公园旁,静静地矗立着一座5米大型管柱试验实物纪念碑,纪念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的管柱钻孔法。

    管柱钻孔法由中国首创。起初,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是采用当时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但是,这种技术需要工人到深水作业,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效率低难度大。

    为此,苏联专家与中国桥梁专家协商、试验并最终确定使用管柱钻孔法建设桥墩。所谓管柱钻孔法是指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并于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在上面修筑桥墩等结构物。现在,长江大桥有8个正桥桥墩,除7号墩外,都用这种管柱钻孔法修建而成。

    因为使用了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工艺,武汉长江大桥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实际工程仅用2年零1个月。

    “桥墩试验纪念碑应该列为文物,让更多人知晓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智慧与艰辛!”日前,市民赵先生致电长江日报。

    921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纪念碑下,纪念碑高约10米,通体为圆柱形,上面雕刻着1959年国庆节前夕由铁道部武汉铁路局撰写的《管柱钻孔法试验记》。

    武汉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5米大型管柱试验实物纪念碑确定是文物无异,纪念碑在目前看来除了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外,同样拥有科技、社会等多方面重要内涵。

    “首先纪念碑是历史的见证,其次,管柱钻孔法在当时是科学方法的创新,正是有了创新才让长江大桥提前完工,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延续至今。”负责人说,纪念碑同样也代表了当时的人们不畏艰险、齐心协力的勇气,历史价值极高。

对于市民的提议,市文物局负责人首先感谢,感谢市民对武汉市文物的关心。“由于长江大桥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纪念碑作为长江大桥的组成部分,平日里我们也在实施文物保护。”负责人承诺,对于纪念碑的保护,一刻不会松懈。

(原载长江日报2017922日第13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