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名城->民俗风情

古人是怎样“辞旧迎新”的?

发布日期: 2022-01-30 10:01 来源: 秘书工作 访问:

又一个新年开始了,新年新气象,辞旧迎新都是些常规的例行工作。本文拟略说一些古人“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

说到新年,先厘清三个相关的时间节点:新年、元旦、春节。

新年”如今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指元旦,即公历11日;一指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我们现在说“过年”,是先过公历年,再过农历年,一般人们心目中真正的新年是春节。这春节也正是古人所说的“新年”,当时却叫“元旦”,也叫“元日”或“元朔”。在古代,“元旦”和“春节”是同一个时间节点,指的都是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1912年之前我国没有公历,所以那时“元旦”就是现在所说的“春节”,公历的“元旦”是1912年之后才有的新概念。从此,“元旦”和“春节”开始了分工,每年11日称“元旦”,为公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春节”在公历上的具体时间却不固定。例如今年的21日是壬寅新年的第一天。

以下就文献记载说说古人“辞旧迎新”的一些常见习俗。

从“辞旧”角度说,第一项工作就是“扫尘”,也叫“扫年”。古人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六》中说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可见古人非常重视“扫年”。

差不多与“扫年”同时进行的还有一项重要工作称“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等。“祭灶”早在先秦就被列为重要祭礼的“五祀”之一,可见其历史悠久。但这灶神究竟是谁,却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说“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中说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以及宋代《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六引《淮南万毕术》曰:“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这些是说灶神上天去说人坏话,被说之人,罪大者减寿三百天,罪小者也要减寿一百天。所以人们都不敢得罪灶神,认为灶神有给人祸福的大权,皆谨慎祭祀之。

祭灶的习俗最初还比较简单,唐代罗隐有送灶诗说“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宋代以后,祭品逐渐丰富起来,宋代范成大在《祭灶词》中说“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说“二十四日交年”的祭灶日,人们“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人们请灶君喝酒却旨在灌醉他,则于敬重或有所祈求之外,似还略有一点儿小愚弄。民间还有祭糖的,说是“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人们用糖封其口,让灶神闭嘴不说坏话,祈求他“上天言好事”。

祭灶”之后便是“送灶”,即焚化灶君像,代表送灶君上天。辞旧的习俗至此大致告一段落。之后于除夕或正月初一,另贴新的灶神像,再行“接灶”或“迎灶”之祭,便是迎新了。

迎新始于除夕。“除”义为“去”,引申有“易”即交替之意,所以“除夕”就是说旧年止于此夕,明日便易为新年。除夕在辞旧迎新中是最重要的一天,除了流传至今的吃年夜饭之外,古人最传统的习俗便是“守岁”,须“终夜不眠,以待天明”(西晋周处《风土记》)。《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苏轼有《守岁》诗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连孩子也和大人一样守到天明。

守岁夜除了“围炉团坐”,还有些迎新工作要做,按《梦粱录》所说,主要为“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换门神”和“祭祖”,是迎新之始最重要的两个习俗,为的是请门神保护、求祖宗保佑,“以祈新岁之安”。

门主出入,是房屋和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门神的祭祀由来已久,《礼记·丧大记》郑玄注就已有“礼门神”之说。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说“岁旦,绘二神披甲持钺,贴于户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谓之门神”。门神多以桃木为之,据说桃木在古代巫术中被认为具有某种神秘力量,能使野鬼害怕,所以被优选为制作门神的材料。门神最初用桃木雕成,是立体的;后改为在桃木板上画门神像或写上门神名字,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为“桃符”。后来演化为春联。五代后蜀孟昶在桃符上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便是除夕夜替换春联。替换春联是“千门万户”每年的迎新习俗,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迎新最热闹的一个习俗是燃放爆竹,在爆竹的噼啪声中旧年离去,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燃放爆竹最初是为了辟邪驱凶,《荆楚岁时记》说是为“辟山臊恶鬼”而于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的。虽说唐以后转为迎新的喜庆,但此类驱邪想法,依然还残存在人们的意识里,如《清嘉录》所说之“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爆杖’”。

从人情往来方面说,古人在新年最重要的一个习俗便是拜年。正月初一一大早,百官要上朝朝拜皇帝,民间也要互相拜年互致问候。“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荆楚岁时记》),“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梦粱录》),“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清嘉录》),若是“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帝京岁时纪胜》)。新年的第一天,全国上下都沉浸在这“新禧纳福”的喜庆气氛里。

(作者陈璧耀,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扫码查看手机版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