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名城->人物春秋

中国首批女空降兵马旭 捐毕生千万积蓄给家乡

发布日期: 2019-02-20 11:02 来源: 未知 访问:

马旭举起感动中国奖杯    《感动中国》节目组供图

2月1日,颠簸一周的马旭、颜学用夫妇回到黄陂木兰山下家中。长江日报记者再次来到二老家里,和获奖前一样,家中陈设依然朴素简陋,唯一的变化是被两位老人当作阅读室和会客厅的那间最“体面”的屋子里,多了一个行李箱。

箱子里装的是“感动中国”奖杯和黑龙江省颁给她的“冰城楷模”证书。

“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惊动了家乡、北京、武汉三地,获得这么大的荣誉,受之有愧呐。”马旭摩挲着荣誉证书,双脚交叠。

14岁入伍,戎马一生多次立功受勋

马旭和颜学用夫妇离休后,住在武汉黄陂区木兰山下军区大院旁,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去年10月之后,寂静的小院热闹起来。没人会想到,耄耋之年、平素过着贫寒生活的夫妇,竟拿出千万积蓄资助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的教育事业。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身高仅1米55、体重不到40公斤的瘦小老太太,曾是一名空降兵,参加过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戎马一生,多次立功受勋。

被马旭当作阅读室的屋子一角,挂着她当兵时的照片。“父亲去世得早,我和弟弟跟母亲相依为命。”马旭看着照片回忆。

1933年3月,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马旭记得很清楚,她们家很穷,秋收之际,妈妈就去别人田地里捡收割后剩下的玉米、土豆,日子过得紧巴巴。

1947年,贫民会主任(现在叫村委会主任)建议马旭妈妈送一个娃去当兵。“弟弟太小,妈就让我去了”。

14岁的马旭在乡亲的护送下参加了解放军。“如果没有跟着解放军的队伍走,可能早就没有我了。”现年86岁的马旭十分庆幸当年的选择,她说若不是参军,她会和儿时的小伙伴一样,等待随时可能降临的厄运。

抗美援朝结束后,1954年马旭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其后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武汉军区总医院。在这里工作不到三年,她便主动要求调到前线野战部队医院。

为解开跳伞致伤谜题,29岁当了伞兵

“马旭夫妇俩当年就是我们队的传奇人物。”对于马旭捐助家乡1000万元的举动,辽宁省抚顺市社保局退休干部金长福老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金长福比马旭小23岁,是她当年的战友。

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作为军医,马旭一开始只是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马旭发现,经常有空降兵因为落地不稳而脚踝、腰部受伤。

 如何避免空降兵着陆损伤?马旭对此百思难解。她向领导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跳伞!

金长福回忆,他听与马旭的同期伞兵说过,为了能当上伞兵,身材娇小的马旭在宿舍挖个坑,垫上细沙,椅子叠到桌子上,每晚就对着这个“简易跳台”练习。

如愿考上伞兵后,考虑到马旭身材太过娇小,怀孕生子风险比较大,同时为了支持妻子的“蓝天梦”,同是军医的丈夫颜学用主动做了结扎手术。

1983年4月,马旭夫妇研制出“充气护踝”,可使跳伞着陆时的冲击力减半,推广后扭伤率大幅下降。夫妻俩发明的充气护踝,1983年刊登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198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夫妇俩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倾其所有,为家乡的发展播种希望

夫妻俩简朴了一辈子,几乎从来不买新衣服。“部队发的迷彩服、解放鞋就挺好了。”老伴颜学用指着身上的迷彩服说:“破了补补还能再穿。”

少小离家,而东北老家也早已没什么亲人。但一个心愿却时时缠绕着马旭的心: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多年前,马旭和老伴在金银湖买了一套商品房,原本想开卫生所,后来实地一考察,发现现在都是高楼大厦,封门闭户。于是他俩决定卖掉房子。最终,房子卖了400万元。拿到“巨款”,她进一步萌生了捐助家乡的想法。

“我和弟弟先后从军,我在空降兵,他投身国防工业。母亲去世的时候,我们都不在她身边。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开不了诊所,我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回馈社会。”马旭说。

马旭的想法得到了颜学用的支持。颜学用说,这么多年积少成多,加上卖房所得,两位老人攒了1000万元,可以说是他们的毕生积蓄。“现在党中央提出要精准扶贫,我们把这些钱捐给家乡,在教育方面发挥作用,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马旭说,木兰县教育资源匮乏,只有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家乡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看淡物质享受,“我和老伴内心富足”

每天早上,两位老人简单吃过早饭,便习惯性地穿着作训服,骑自行车到附近军区大院锻炼,包括打军体拳、散步和骑车,每天要持续两个小时。锻炼回来后,老两口就一起坐在屋子里看报纸杂志,享受安静的阅读时光。每个周末,他们还要乘公交车到老年大学,学习舞蹈和书法等课程。年过八旬的马旭曾四次考研,家里贴满日语单词。

2月1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马旭家里时,赶上湖北省军区老干办一位干部前来探望老人,特地带上了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读书的儿子“接受教育”。

近3个月来,登门拜访的人和来采访的媒体一拨接一拨。很多人都问过马旭一个问题:“过着这么清贫的生活,苦不苦?”

说话间马旭陷入了回忆。“比起那种饥无粮寒无衣的生活,现在吃得饱、穿得暖,我们已经很知足很感恩了。”马旭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吃喝玩乐只是一时欢愉,如果个人的萤火微光能对社会、对他人有一点帮助,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的内心很富足”。
(原载长江日报2019年2月19日第4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