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名城->史海钩沉

汉口三民路口孙中山铜像铭文考证

发布日期: 2019-04-17 16:04 来源: 未知 访问:

2019年3月19日,《长江日报》第9版刊登了一篇名为《“铜人像”碑文现多处错误  参事胡全志建议原貌修复》的文章。根据市民反映,位于汉口三民路路口的孙中山铜像上的碑文序及赞,至少出现了7处错漏。武汉市政府参事胡全志就此提交了《关于原貌修复三民路孙中山铜像的建议》。此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专家学者、民间史志爱好者、老武汉市民都积极参与考证。辛亥武昌首义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革命功绩,武汉筹建了中山公园,并先后建造了蛇山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阅马场孙中山铜像、汉口孙中山铜像。汉口孙中山铜像在民权路、民族路、三民路交汇处伫立了近88年,被老汉口们亲切地称为“铜人像”,它已融入了武汉历史文化中,成为武汉重要的地理和人文标志,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历史,传承文明,对孙中山铜像碑文的考证意义重大。

1933年6月1日,在三民路口,时任汉口市长的吴国桢主持了铜像的落成揭幕仪式。铜像由上海雕塑家江小鹣设计,高2.15米,像座高4米,由湖南麻石砌筑。铜像坐南朝北,中山先生身着中山装,右手前伸,手心微蜷,左腿在前,昂首挺胸,凝神远眺。铜像后来历经几度修缮,时任官员觉得孙中山右手空着不好看,仿照武昌阅马场的铜像加了根拐杖。

基座四周原刻有吴国桢撰写的276字的“像赞”,但据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以水泥覆盖,导致原文一度佚失。直至2009年,在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徐明庭先生家中发现了其祖父在抗战时期曾亲手抄录的碑文。在其著作《老武汉丛谈》中将原文摘录如下:

自来立大德建大功,行可则言可法者,国人想望仪容,往往立像以致崇敬,而其像或雕木刻石,或铸金绣丝,或隆以祠宇,或陈之广园通衢,为式虽有不同,然其表彰先德,昭示来兹,无古今中外一也。

总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四十余年,肇造党国,勋德之隆,亘古无俦,而汉口华洋荟萃,轮轨辐辏,与武昌同为首义之地,称华中重镇,先生昔尝莅临,今逝世久,而立像之典未具,守斯土者,滋用惭焉。

民国二十年,前市长刘公文岛,拟于市内三民路口,为先生建立铜像,时国桢掌管度支,筹资锫铸,行将告成。会市制变更,刘公他调,继以水患,工遂中辍,越明年十月,国桢承乏汉市,百端待理,追维前事,弥增感怀。倘不踵而成之,不帷无以对刘公,抑且无以慰舆望,爰鸠工凿石,筑场建立,规则一如昔议,乃为赞曰:

于穆总理 维岳降神  卌年革命  救世淑人  经天纬地  五权三民  忠孝仁爱  信义和平  折中古今  榘矱寰瀛  始时号召  社结同盟  千艰万危  持以忠贞  卒建共和  功莫与京  南北綰毂  江汉之滨  义旗首举  车驾频经  邦人怀慕  惝恍□□  是用作像  铜骨金身  具瞻百世  以感以兴  汉口市市长吴国桢敬撰并书

根据这份珍贵的资料,相关部门对铜像底座碑文进行了重修。

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碑文如图:

1933年6月1日,报纸《太阳灯》曾用一个版面的篇幅对此次揭幕进行了报道。同月8日,上海出版的《新闻报》也有相关报道。

综合《太阳灯》报上所记载的原文和徐老祖父的手抄版本,以及连贯上下文意,笔者得出考证意见如下:

1.“今即世久”无误。“即世”为固定词组,为“去世”之意。

2.“滋用漸焉”应为“滋用慚焉”。表达现在感到惭愧之意。

3.“市内三民路口”应为“市立三民路口”。如果是强调三民路口在汉口市内,显得累赘。而三民路口由汉口市政府主持兴修,故此处用市立。

4.“弥增感怀”应为“弥增怀感”。两词意味甚是接近。一则因为《太阳灯》收录为“怀感”,二则因为怀感更符合当时文人用词习惯。

5.“于穆总理”应为“於穆总理”。“於”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简写成“于”,在古代汉语中,两词并存,各有其义,只有在用作介词时才可以通用,此处“於穆”是一个固定词,指对美好的赞叹。

6.“卅年革命”继续保留。一般说来,从兴中会1894年建立至孙中山1925年去世,总共有32年时间。并且最早《太阳灯》记载也为“卅年”,故以此为准。

7.“折中今古”应为“折衷今古”。两词可通用,但以《太阳灯》为准。

8.“矩矱寰嬴”应为“榘矱寰瀛”。榘矱,意为规矩法度。寰瀛,指天下,全世界。

9.“惝恍□□”应为“惝恍墙羹”。该词源自于“虞舜慕唐尧,见尧于羹,见尧于墙”,看到羹想起尧,看到墙想起尧。墙羹,指得是对先贤的思慕。

10.“汉口市市长吴国祯敬撰”后应加上“并书”二字。原文中的碑文应为吴国桢所书,后来因原文轶失,所以将“并书”二字删去。但为尊重原文,保留史实,应当将“并书”二字保留。此情况可在雕像简介中予以说明。

11.全篇文赞应复归繁体书写,以此保留原文意境。例如“维岳降神”应为“维嶽降神”等。

12.建议将拐杖修复重塑。根据《太阳灯》报上的孙中山铜像及画像显示,最初落成时并无手杖。拐杖为1965年所加。但增添拐杖并不是“自作聪明”之举,根据原雕像动作,加上手杖显得肢体更加和谐。但现在的拐杖呈方柱形与圆柱形的拼接状,应予以修复完善。

(作者:吴明堂  陈迟)

扫码查看手机版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