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名城->史海钩沉

《武汉年鉴》(2022)专记——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发布日期: 2022-10-28 16:10 来源: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访问:

  2021年,武汉市商务局与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武汉市城乡建设局贯彻落实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共同牵头拟定《关于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进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全市综合交通投资累计达466.3亿元,其他交通运输及仓储营业收入增长37.9%。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28万亿元,增长16.3%;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617.11亿元,增长13.5%;物流业景气指数月度均值5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3805.18亿元,增长25.8%。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3359.4亿元,增长24.0%;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43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总额9639.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3.31%。全市口岸进出口货运量累计达134.04万标准箱,增长23.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5.0亿元,增长10.5%。全市举办各类展会节事活动833场。

  一、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中部陆海大通道着力推进。武汉至日本直航航线稳定运行,新开通至韩国直航航线;中欧班列(武汉)首次将线路延伸至意大利米兰,开行武汉—阿拉木图中亚班列;水铁联运班列顺利发运,先后开通“阳逻港—吴家山—杜伊斯堡”水铁联运测试班列、“日本—武汉—蒙古国”海铁联运通道,“武汉—钦州—东南亚”铁海联运班列,初步形成了联通欧洲、覆盖中亚、衔接日韩、连接东盟的国际多式联运服务网络。

  水港能级不断提升。汉江航道三期整治工程投入试运行。阳逻国际港水铁联运二期项目开港通车并实现常态化运营,顺利始发中欧班列(武汉)。阳逻港至经开港、金口港、花山港“水上穿巴”稳定运行,全市“1+3”集装箱港口集群与分工合作进入新阶段,武汉港全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247.6万标准箱,增长26.1%

  陆港网络不断完善。加速推动沿江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沿江高铁汉川至宜昌段已于9月底开工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工作,积极对接周边城市,研究形成《共同宣言》及行动方案,陆港网络不断完善。

  空港建设有序推进。加快推进机场扩容工程,机场B型保税物流中心开工建设,T2航站楼改造项目推进顺利。快递枢纽加快推进。加快建设邮政快递基础设施,武汉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已完工投产,积极推动“邮件9610”业务运行。

  二、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港口型枢纽扎实推进。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多式联运量9.58万标准箱,增长52.0%,金控粮食物流铁路专用线项目正式开工。

  陆港型枢纽加快建设。武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成为全国仅有的7个多次入围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之一。中欧班列(武汉)全年开行455列,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顺丰武汉电商产业园等15个物流重点项目基本完工。

  空港型枢纽加快发展。天河机场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达到16条,新开德里、孟买、香港、河内、墨西哥城、曼谷等6条国际货运航线,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31.6万吨,其中,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14.57万吨,比2019年增长133.7%,增幅中部第一。

  深化工业智能化改造。开展28场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推广会,对980户企业开展工业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鼓励制造企业在生产环节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

  加快培育商贸服务型枢纽。持续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完成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工程验收。A级物流企业达261家,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二,其中,5A17家,居全国第四位。

  三、扎实推进国家贸易枢纽建设

  增强贸易集散配置功能。黄陂区扎实打造武汉国际贸易城,成功举办2021全球数字贸易大会暨中国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汉口北进出口服务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招商引资高位推进。紧扣“965”产业体系,编制重点产业招商指南,精心策划举办重大招商活动24场,吸引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等一批重大企业和项目落户武汉。

  内贸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参考世界城市群发展模式,牵头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行动计划(2021—2024年)》,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编制发布全市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新一轮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武汉市获评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港航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入选全国示范企业。强化数字商务示范创建,指导“周黑鸭”争创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引导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武商超市探索推出“新生代”社区超市,中百仓储获第十四届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2020—2021年度智慧零售数字创新实践奖。

  对外贸易实现创新发展。实施外贸主体引育工程,成功引进斯泰兰蒂斯、厦门建发、玉湖物流等一批外向型产业项目和盘古集团、菜鸟网络等知名跨境电商运营商。新增外贸经营者备案企业685家,全市新“开口”且达亿元以上外贸企业近100家。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汉口北建设主题进出口馆,全省首家跨境电商“即买即提”购物广场开业,绿地(武汉)全球商品贸易港开港。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取得积极成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成功申办第十二届至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举办2021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论坛活动,140余项试点任务推进顺利,2项创新案例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在2020年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排名全国第八位,跻身第一梯队。2021112月,武汉市企业完成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42.9亿美元,增长28.9%

  贸易功能平台进一步壮大。编制《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推出42条举措、92项改革任务,累计有9项创新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加强口岸建设。花山、汉南、金口港区基本完成建设,阳逻国际港水铁联运二期试运行,天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工建设,铁路口岸申请设立进口粮食、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全市3个综保区迅速发展,进出口值总计522.98亿元,东湖综合保税区进入全国A类综保区行列。

  四、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完善消费供给体系。重点培育会展、美食、信息、创意设计、教育、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等消费业态,加快推进国家级消费试点建设。聚集优质消费资源。制订《武汉市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离境退税试点相关工作。制定《武汉名品认定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武汉名品”认定活动,确定了30家“武汉名品”。全市“中国名牌产品”达16个,地理标志产品8件。着力培育名家名企名牌,长飞光纤等4个组织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公示。培育壮大老字号自主品牌,策划开展老字号嘉年华活动,11家老字号获评“湖北老字号”。

  加快新型消费商圈建设。着力推进“两圈四街”等核心商圈商街建设。航空路商圈中武广购物中心环境改造已部分完工,完成地铁连通道和地下景观的改造工程;中南路—中北路商圈借助楚河汉街SKP、武商梦时代广场的建设打造,正在全力建设武汉又一地标商圈,江汉路步行街获评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汉正街扎实开展旧房改造、业态规划编制、中段步行街改造。楚河汉街入围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武汉天地等5个街区入围省级特色商业街(户部巷、恩施街特色美食街、世界城光谷步行街、武汉百联奥特莱斯主题公园)入围省级特色商业街。新增恒隆广场、武汉K11广场、武汉江宸天街等7个大型购物中心。

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深入实施线上经济“8+3”领跑计划,开展线上经济重点企业(平台)认定工作,共有80家企业和5个平台入选首批武汉市线上经济重点企业(平台)名录库。支持汉正街云尚等大型直播基地发展,武汉抖音电商直播基地荣获“抖音818新潮好物节基地排位赛”金奖。入围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推进首批1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组织各区申报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强化便利店发展支持,研究制定《武汉市便利店行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年度新增便利店门店724家。印发《2021武汉夜游指南》,江汉路步行街、江汉朝宗风景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唱响“武汉购”活动品牌。大力策划开展商业、文旅、体育、设计等消费促进活动,举办春节消费券、武汉啤酒节、金秋消费季、武汉国际时尚消费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组织开展大健康博览会、武汉设计双年展、武汉创意设计大赛、江城八点半等消费主题活动,推出赏花游、“汉风国潮”文旅消费月、“金秋乐游季”等特色文旅消费活动,2021“五一”“端午”“国庆”假期,武汉位列全国十大旅游热门城市第九位,跻身热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双前十”。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创新发布武汉“首店经济”发展地图1.0版,引进各类首店160家,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汉正街服装服饰博览会、武汉国际时尚消费节、武汉国际时装周等品牌发布活动,做强首发平台。

  五、推进九大消费生态区建设

  依托“历史之径”(江岸区)、“百年商道”(江汉区)、“汉正老街”(硚口区)、“汉阳古城”(汉阳区)、“武昌古城”(武昌区)、“大学之城”(洪山区)、“红房子”(青山区)、“科技新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融合新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打造九大消费生态区,优化城市消费生活圈布局体系。

  江岸区研究出台《江岸区打造武汉现代商贸中心实施方案》,重点打造“一核、三带、五圈”的空间架构,加快打造武汉现代商贸中心,研究出台《江岸区推进汉口历史文化中心建设方案》,以“文化+商贸”融合为突破口,以“历史之径”为轴线,高标准建设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江汉区以江汉路步行街为核心,依托历史风貌区改造、江汉路街区改造提升工作和八大商圈环境提升工程,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建设。硚口区重点推进“汉正老街”亮点区块建设,对步行街环境、设施、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创意设计、直播基地等新型业态。

  武昌区成立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重点推进武商梦时代、武昌古城、楚河汉街、昙华林等重点商业项目建设。洪山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之城的实施意见》,重点打造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和白沙洲商圈。青山区依托“红房子”历史街区,积极推进青山滨江商务区的打造,重点推进华侨城·红坊项目建设。东湖高新区推动互联科技场景式消费生态区建设,积极建设光谷新发展国际中心园区。

  汉阳区制定“汉阳古城”片区改造升级总体规划方案,扎实推进片区改造提升,培育文化旅游消费业态,重点建设王家湾市级商圈以及钟家村、四新区级商圈业态,改造升级“鹦鹉巷子”特色商业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引进武汉吉利商用车发展中心、盒马鲜生华中区域供应链运营中心、供销e家、东风新能源汽车销售及研发总部等重点项目,重点打造万达广场、永旺梦乐城等商业综合体,积极推进湘隆特色步行街改造提升。

  六、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优化消费服务环境。建立“12315消费维权直通车”,全市12315直通车单位已有133家,三季度解决消费纠纷9631件。扎实开展信用专项清理和整治,依法开展失信约束措施清理,清理涉及失信约束措施文件89个;持续开展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工作,对714家信用服务机构、19家被行政处罚企业和111家失信被执行人企业展开专项治理。

  加快区域消费一体化发展。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组织召开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组织召开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第一次全体会议,“武圈办”正式揭牌,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发展。筹备举办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届市长联席会。扎实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做好相关协调会和会商会筹备工作。

  七、推进重大项目

  增强国际会展功能。高标准规划天河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项目,主体结构已正式开工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会展门户和临空商务中心。

  加速打造商业新地标。北京华联SKP集团已正式签约,拟实施分阶段改造;武商梦时代广场、华润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恒隆广场、武汉K11广场、武汉江宸天街等新型标杆式商业地标相继开业。武商众圆广场、武汉印象城、奥山世纪广场、青山商场等商业体引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设备,积极开展智慧商圈建设。

  扎实打造对外贸易窗口。推进硚口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跨境电商标杆园区建设。硚口区已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专项政策,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出台《关于促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支持政策,加快国内外仓储物流资源布局。提升打造汉口北武汉国际贸易城。已开工建设众邦金融港、青年创业及孵化中心、汉口北货运中心、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汉口北酒店群、万里茶道主题公园、跨境商品交易中心等7个项目。

  全力推进交通重点工程。推进178项综合交通项目建设,其中,续建44个、新开工87个、计划完工47个。铁水联运二期项目81日投入试运营,机场T2航站楼改造项目11月正式开工,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阳逻)、东西湖顺丰、江夏德邦、青山宝湾等15个项目基本完工;双柳长江大桥、武大高速、武阳高速、铁水联运二期、机场第三跑道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武天高速、汉欧国际物流园、簰洲湾长江大桥、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南段和北段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抓紧展开。

  高效编制重点规划。推进现代物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物流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同步制定物流用地相关管理办法。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和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武汉市交通强国试点方案”“城市圈交通一体化三个重点领域行动方案”基本确定,其中交通强国试点方案明确大通道建设、公交一体化发展、应急物流体系构建、车路协同创新应用等四个方向任务。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主要研究推进城市圈公路建设、公交运营一体化、跨城审批等工作,研究形成《共同宣言》。

(市商务局 市交通运输局)

扫码查看手机版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