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全市地方志系统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0-06-03 16:18 访问: 字号:[ ]

2019年,武汉地方志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党的领导,紧扣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主动担当作为,着力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作出了方志贡献。

一、2019年工作情况

(一)持续加压发力,推进志书编修工作。一是街道(乡镇)志编修取得首批阶段性成果。全市70%以上街道(乡镇)启动资料收集及初稿撰写工作,近一半街道志完成初稿撰写,20个街道形成送审稿件,已正式出版7部。二是积极推进特色志、行业志编纂和旧志整理工作。《武昌地名志》《硚口城市管理志》已完成初稿,《江夏山水志》完成编纂出版,《武汉医学会志》全面启动编修;按照入选荆楚文库的体例要求修订出版《汉口租界志》;与武汉出版集团合作整理点校出版武汉地方珍稀小志丛书共计11部。汉阳区整理出版《同治汉阳县志》;黄陂区积极做好《木兰山志》入选《中国名山志》的协调工作。三是持续推进功能区(开发区)志编修工作,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撰稿团队进行2次业务培训,全书已完成50%初稿撰写任务,约100万字。四是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落实中指组、省文旅厅要求,在2018年资助新疆博乐市志鉴编修工作经费20万基础上,审改新疆《博乐市志》志稿,评议西藏《乃东县志》志稿,协助其按期完成“两全目标”工作任务。

(二)积极求新求变,抓好年鉴编纂工作。按期完成《武汉年鉴》(2019年卷)、《武汉城市圈年鉴(2018)》以及13部区级年鉴的编纂出版任务,实现《武汉年鉴》电子版双端(PC端和移动端)阅读,依托“方志武汉”微信公众号上线《武汉年鉴》(2019年卷)网络版,实现年鉴扫码阅读,扩大传播服务范围。进一步擦亮《武汉年鉴》质量品牌,优化调整编纂方案,在年鉴编纂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和五大发展理念,体现在年鉴编纂方案、框架设计、篇目结构和条目设置上。在中国版协年鉴工委组织的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上,专题介绍了《武汉年鉴》在凸显重点反映时代特色、强化质量提升阅读体验方面的工作经验。切实加强对行业年鉴的工作联系和业务指导,组织专项调研,安排专人对卫生、交通、公安、教育等部门年鉴的撰稿作者进行培训。

(三)主动鉴史资政,开展地情资料编纂工作。《湖北要览丛书》市区篇在上年度出版4部的基础上,黄陂区篇、新洲区篇、江汉区篇完成编纂出版,武昌区篇、东西湖区篇定稿已报省文旅厅审定;坚持编纂《武汉市情概览(2019)》,作为全市两会的会议资料,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服务;加强资政研究,探索开展武汉支柱产业发展丛书编纂工作,形成首部成果《货到汉口活——武汉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报告》;按期出版《武汉春秋》内刊,并配合全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推出《武汉春秋》特刊;承办近代武汉工业发展历程梳理工作,编纂《武汉市属企业概览》,为市委提供决策参考;完成市政协第20190135号提案提出的有关实施武汉文脉传承工程和市政协20190437号议案提出的关于推进汉阳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的会办工作;积极参加地名标准化建设工作,安排专家参与武汉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评审和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路名咨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推动扶贫志、村志编修工作,审改新洲区、江夏区革命老区扶贫志送审稿,指导江岸区《新益村志》编纂工作。硚口区编纂出版《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硚口区大事记》;汉南区编纂出版的《口述实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30年(1988-2018)》入选武汉书架;新洲区编纂出版《倒水战歌》;青山区《青山古镇》完成初稿,制发《资政参考》1篇;洪山区完成《洪山院士》资料征集工作,对68位院士的科研成果进行收集整理。

(四)结合时代需求,推动史志成果转化利用。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阅读特点,完成数字方志馆和虚拟展厅建设,可在线对108部志鉴成果进行关键词智能检索,迅速定位查询相关地情资料,并支持手机移动端操作。全年新增地情资料图书365部407册,对外咨询服务218人次,满意率达100%。不断扩大“方志六进”活动的覆盖面,向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区级及高校图书馆、联系服务企业、江岸区18个社区、对口帮扶村等赠送各类志鉴书籍41种1.1万册。积极讲好武汉故事,宣传城市历史文化,联合中小学进行主题研学活动3次,选派地方志专家参与《认识武汉》公选课讲师团,走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高校,向大学生普及地情知识,接受中央电视台关于向警予受审和关押的采访,为CCTV-4《女界光明向警予》录播提供素材。做好城市留言板轮值和线上互动工作,解答网民关于城市历史文化的有关提问,《长江日报》对相关内容作了专题刊载。新洲区设立“史志专柜”,探索“史志育人”新路径;汉阳区完成小学低年级《汉阳历史文化》教材,制作《汉阳造》动漫片,宣传“汉阳造品牌”;武昌区策划《因武而昌》微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发布;江岸区编纂《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作为区委区政府主题教育期间的辅导读本。

(五)坚持筑基固本,加强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提请市政府开展专项督查,提出“五个相结合”工作思路,帮助各区地方志机构理顺机构改革后隶属关系不顺、行政职能不明、工作机制不畅等问题,推进依法修志、依法治志。针对各区骨干力量不足,人才青黄不接现状,加强专职人员培训,举办为期5天的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4期“方志讲堂”定期培训,编纂出版《方志讲堂集萃》,为开展志鉴编纂提供教材。加强对口指导,继续坚持对部分行业年鉴编纂人员进行培训授课,累计培训班次11次、培训人数近500人次。吸纳行业内外各方面专家学者,组建武汉地方志专家库,完成首批91名专家入库和社会公示,向省级地方志专家库推荐专家33名。开展志鉴理论研究,共有5篇方志、年鉴研究论文分别入选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等组织的全国性年鉴理论研讨会、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并进行了大会交流。

(六)强化自身建设,全面夯实事业发展根基。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水平。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组织专题学习13场,开展四种教育22次,调研22家相关单位和部门,形成调研报告3份,征求意见建议近100条,立行立改问题10项,完成15个专项整治,在各级各类媒体发布相关新闻50多次,整体工作获得市委指导组充分肯定认可。积极配合市委第七轮巡察,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清单、细化措施,坚决整改巡察反馈的35个面上问题。坚持以铁的纪律推进巡察整改,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共追责问责20人次,其中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1人。坚持举一反三,开展风险排查,先后修改或制定出台制度20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机关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完成机关党委、机关纪委选举工作,调整机关党支部设置,提高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黏合度。稳步推进综治法治、文明创建、安全生产、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把各类志书、年鉴、地情书籍及上网对外信息的政治关、保密关和内容关。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成2名副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1名三级调研员、3名三级主任科员的职级晋升工作。通过事业引领和政策激励,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19年,年鉴编纂工作经验先后两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大会交流,地方志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区级方志馆建设实现“破冰”,1人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授予“全国地方志百佳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国方志系统完成“两全目标”决胜之年。全市地方志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克难攻坚,进一步巩固“两全目标”成果,以高标准做好地方志事业发展长远谋划,着力在全面履行存史、资政和育人职能上下功夫,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一线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作出方志人的新贡献。

2020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学思践悟,践行“两个维护”,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1989年8月12日习近平同志宁德地方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结合”和“转化”的文章,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光荣职责,全面履行存史、资政和育人职能,努力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承者。

(二)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目标落地,做好事业发展统筹谋划。下大力气推进《武汉市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实施方案》中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克服困难,确保市区两级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目标实现。认真学习研究即将颁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提前做好调查研究,结合湖北省实施意见,着手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贯彻实施办法。完善顶层设计,积极做好下一个五年工作规划,全力推动地方志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全面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着力抓好功能区(开发区)志书和街道(乡镇)志编修工作,完成街道(乡镇)志送审稿8部,正式编纂出版4部。认真梳理总结全市第一轮、第二轮修志工作经验,制定第三轮市志《武汉市志(2001—2020年)编纂方案》,提前做好第三轮修志各项准备工作。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启动武汉历史文化名村村志编修工作。加强项目策划,建立2020年至2025年项目库选题池,打造工作载体,加快事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服务中心大局,提升工作质效,发挥方志资政辅治职能。与长江日报合作,邀请武汉各领域专家学者及代表人物,举办“方志讲堂·复兴大武汉”系列讲座(网络),助力大武汉复兴。围绕“七军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军运会效应,启动军运会系列志书编纂工作,与市体育局合作完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图志》的编修工作。编纂出版《武汉市情概览(2020)》及网络版,作为年度两会用书,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服务。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编纂展现武汉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的地情书籍《百年瞬间》,完成篇目大纲和组稿工作。及时收集抗疫资料,编纂完成武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大事记暨实录(暂定名)。

(四)传播武汉声音,展现城市形象,打造宣传武汉志鉴精品。打造宣传武汉形象的系列方志成果,年内完成《湖北要览丛书》武汉市江岸区篇、青山区篇、洪山区篇、蔡甸区篇、江夏区篇、汉南区篇等6部的编撰工作。坚持按期保质编纂出版《武汉年鉴》(2020年卷)及网络版,提升向《湖北年鉴》和中指办的供稿质量,全面、准确记述年度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展示成就成绩,打造志鉴精品。坚持高质量编纂出版《武汉城市圈年鉴(2019)》及网络版,为湖北构建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服务。完善区级年鉴绩效管理和送审备案工作,指导区级综合年鉴和行业年鉴编纂工作。

(五)优化内容形式,延伸服务阵地,提高读志用志能力。提高存志能力,新增地情图书400种500册,实现对外地情查询服务满意率100%,持续开展“方志六进”活动和志鉴成果交流赠阅工作,进一步加强数字方志馆建设,增加数字方志馆资源容量。将“方志武汉”微信公众号与数字方志馆链接,扩大志鉴传播范围,提高微信公众号关注量。在《武汉春秋》改版升级的基础上,加强选题策划,扩大组稿范围,挖掘现当代内容,继续办好办活刊物。指导《新益村史》编纂和“新益村史馆”建设工作,将地方志服务阵地向基层延伸。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快推动市区方志馆建设。

(六)培养工作队伍,完善工作网络,创新修志编鉴新机制。以《武汉城市圈年鉴(2019)》及网络版编纂工作为试点,建立健全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志鉴编纂的项目采购、跟踪监管、质量保障、评审验收的工作机制。探索与高校开展地情开发战略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着力提升历史资源、方志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层次。加强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志鉴编纂专项培训,壮大工作力量。吸纳行业内外各方面专家,完成武汉地方志专家库组建,进一步扩大专家库规模,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遴选组建成立专家委员会。

(七)落实政治责任,坚持全面从严,不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层层夯实党组、机关党委、各支部三级书记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强化履责督办,提升履职能力。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深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引导全办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三审三校一通读”和上网信息审批等制度要求,严把政治关、保密关和内容关。深入开展基层支部党建规范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提升党建质量水平。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加强与派驻纪检监察组的统筹协调,形成执纪监督工作合力。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不断巩固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充分运用好市委巡察整改成果,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升机关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积极营造干事创业工作氛围,凝聚事业发展合力,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再上新台阶。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 图片

关联 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