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全市地方志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紧紧围绕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全面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作出方志贡献。
2024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筑牢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光荣使命,进一步发挥地方志在记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发挥存史、资政、育人职能,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市发展大局。深入总结运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经验做法,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继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巩固拓展巡察整改成果,扎实做好“结合”和“转化”的文章,促进整体工作效能全面提升。
二、着力推进志书编纂,忠诚记录好新时代
按照中志办和省文旅厅工作部署,适时启动全市第三轮修志。继续开展《武汉全面小康志》编纂,全面、真实、系统记述武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推动武汉山水志丛书编纂,编纂出版《杜公湖志》《洪山志》,推进《蛇山志》《金水河志》《木兰山志》《张公山志》编纂,为武汉山水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有益的资政参考。继续推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武汉化学工业区志》编纂。持续推进全市街道(乡镇)志编纂和武汉市名村志文化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部门志、行业志、社区志等特色志书编纂出版工作。
三、着力开展区域试点,全面提升年鉴质量
积极开展中国精品年鉴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梯度培育计划,在《汉阳年鉴》成功争创“中国精品年鉴”的基础上,推动《江夏年鉴》积极申报创建2024年“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按期完成市区两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任务,出版《武汉都市圈年鉴2023》,开展《武汉都市圈年鉴2024》编纂工作。加强专业年鉴编纂的培训和指导,实现全市年鉴编纂质量整体跃升。
四、着力开发地情资源,积极服务中心大局
举办“方志讲堂·传承武汉城市文化基因”系列讲座,邀请武汉各领域专家学者及代表人物,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奋力打造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建言献策;整理《方志讲堂集萃·探索武汉城市文明之源》。继续精编《武汉市情概览》,更好地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服务。积极做好《武汉春秋》改版工作,努力扩大撰稿作者队伍,提高办刊质量,提升史志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探索运用融媒体手段宣传武汉的山水文化资源,展现武汉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城市特质,为提升武汉城市形象作出方志贡献。
五、着力丰富载体渠道,创新方志文化传播
学习借鉴各地方志馆建设的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展陈设计研究,全力推进武汉方志馆建设。统筹推进区级方志馆与档案馆等文化场馆同步一体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地方志”,加强市地方志办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建设。深化与主流媒体合作,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向外拓展宣传阵地。严格落实数字方志馆管理制度、书籍校对验收审核机制、人工阅读核对制度,为读者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持续开展“方志六进”活动,组织开展“身边方志大家讲”基层巡讲活动,进一步提高方志文化影响力。
六、着力建强人才队伍,夯实事业发展根基
积极参与中志办、省文旅厅举办的各类学习和培训交流活动,对标学习全国一流城市先进经验,不断拓宽视野思路,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围绕街道(乡镇)志编纂和中国精品年鉴区域创建,开展街道(乡镇)志编纂业务指导和全市年鉴理论与实操培训。加强各区经验交流,互学互鉴促进共同提升。畅通“开门修志”的渠道,与高校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进一步充实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库力量,加强专兼职相结合的修志队伍建设,为全市第三轮志书编修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七、着力扛牢主体责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决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深入开展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严防违纪违规问题发生。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执行定密审签、“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严格志书、年鉴、地情书籍等出版物管理,加强门户网站和“方志武汉”微信公众号等方志舆论阵地建设,把好政治关、史实关和质量关。加大“以志辅治、以文化人”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力度,促进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