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7-05-10 17:05 来源: 武汉城市留言板 访问:
来信标题 |
农村十室九空,即将成为无人村,文化遗产怎么办 |
来信人 |
**** |
来信时间 |
|
来信内容 |
以我村为例,除了2人,其余家家户户在城里买房了。村里最年轻的常住人口是62岁。估计最多30年,这些老人都死了,我村就从空巢村变成无人村。但农村有很多文化遗产会随着这一批老人的死去而永远消失,比如方言,目前孩子们都在城里读书,小孩子都不会说方言。比如族谱,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好几套《某氏宗谱》,记载了700多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很多官方修的《地方志》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细的历史大事,在我家的《徐氏宗谱》记载得很详细。还有官方统计不详(或遗漏)的烈士,在我家的《徐氏宗谱》都有详细记载。。。所以说武汉的农村是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是农村在30年内必定消亡,现在是抢救这批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最后时刻。 |
回复单位 |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回复时间 |
2017-06-06 16:41:59 |
回复内容 |
网友,您好。“农村十室九空,即将成为无人村,文化遗产怎么办”的问题,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是一个共性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武汉一地。我们也认为,抢救农村中的文化刻不容缓,现在是抢救这批宝贵文化遗产的最后时刻。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的人口急剧减少,城镇化率逐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湖北省城镇化率达到56.85%,比2010年增加7.05个百分点,这也就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民众居住在城市。数千年内为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村,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人口会越来越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农民的身份会逐渐地改变为市民,就经济发展而言,“三农”问题也随之解决。但是,存在于广大农村中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会被城市文明所替代,这是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 为解决农村中的文化问题,党和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就地方志工作部门来说,我们认为数量宏丰的宗(家)谱和地方志(史)构成了地方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宗(家)谱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一家之史、一姓之史,是以世系为主要表象的同宗同族的百科全书,是撰写地方志(地方史)的重要参考素材。80年代以来,为编修《武汉市志》,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文献资料室陆续收藏有朱氏、高氏、洪氏、何氏、林氏、涂氏、左氏、曾氏、钟氏、秦氏、颜氏、邹氏、吴氏等十多种数十卷族谱。这其中,问世时间最早的为清初,民国时期占有一定比例,但数量最多的为最近二三十年内编修的新族谱。我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收藏、整理、研究武汉市内外的各种宗谱。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十分重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现有的地方志中“文化文物”或“社会民俗”的内容对景观古迹的记述一般较为简略,甚至有所疏漏,难以满足文化旅游部门的需要,由于宗(家)谱大多收录了与家族相关的人文古迹和景观掌故,尤其是被岁月湮没的历史景点,有的记述还十分详尽,我们在编修《武汉市志》及各县县志、区志时大量挖掘整理了这方面的内容,充实到了地方志的编修或续修中间,为全市及各区(县)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自2014年以来,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全面部署安排编修乡镇(街道)志,宗(家)谱是我们编修地方志书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实质上就是这个地方众多氏族的历史变迁。把这些氏族的兴衰史通过编修宗(家)谱的形式实实在在记载下来,除对编纂方志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外,宗(家)谱中记载的先祖留给后人的一笔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优良传统,他们的优秀品德,他们从农、从商、从仕的经验,均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承传和弘扬。 关于您提到的《徐氏宗谱》,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文献资料室目前还未收录,如果有可能,能否交由我办收藏(复制件亦可),我们将妥为保管。您也可将宗谱交给所在街道(乡镇),在编纂街(乡镇)志时予以收录。 关于方言问题,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伴随着普通话的逐渐推广,方言的“衰落”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方言的“衰亡”,附着在方言上的文化符号也会消失。最近几年,党和政府也意识到抢救方言的急迫性,武汉市档案馆已着手启动方言保护工程,联合江汉大学语言研究所,已寻觅到众多有代表性的方言“传承人”,开始了录音、录像,并对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所编纂的地方综合志书和《武汉年鉴》中,均设置有“方言”“俗语”专章,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方言保护做了一些工作。今后,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在方言保护和开发等方面做一些事。 |
扫码查看手机版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