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名城->人物春秋

汉绣技艺传承者姜成国

发布日期: 2018-11-19 19:11 来源: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 访问:

  汉绣,是覆盖汉水、荆河、襄河、府河流域既江汉平原的荆沙、洪湖、武汉地区的一种手工艺织绣艺术历史可追溯东周时期的楚国织绣。汉绣图式浪漫,富有巫风神韵,既有楚文化情脉,又承载着丰满浑厚、精彩绝伦的荆楚民俗语言。2008,汉绣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原武汉市戏剧用品厂设计室姜成国,就是汉绣技艺传承人之一。他秉持老一辈汉绣艺人图案设计、配色刺绣、裁剪缝制核心技艺掌握全套生产流程不断创新汉绣文化产品内涵,发掘汉绣艺术特质,推动汉绣不断发展


心意手艺  敬畏工匠

      19551月出生的姜成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幸运儿。上世纪70年代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大多续走父业之路。姜成国的职业选择不是循规蹈矩的随大溜,和父亲一样成为长江上的一位舵手,却笔直迈向了“手艺”之路。

说起来,姜成国的选择缘起少时看过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纳热沃》。电影中为奔向自由美好生活而不惜勇赴德军埋伏圈的钟表匠有这样一句台词,他在临行前,深情地,语重心长地对徒弟说:“好好干,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在革命英雄具有无尚光荣而被无尚敬仰的年代,他们的言行有不可阻挡的超自然力量,影响无数人生选择。当时,姜成国就认定“手艺”“自己的一生”紧密相融互为连贯。

 1969,姜成国考进武汉市第二轻工业技校“戏剧服装班”为保留优秀传统手工艺产业,有效解决传承人青黄不接困境,实现教育资源和产业结构有机生态互补,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意识观念有发展前景的现代青年成为手工艺行业的继承者、生力军,武汉市手工业管理局把技术含量高、地方特色显著、艺术价值独特、市场前途广阔、生命力强劲的工艺美术产品划作重点产业,将技术教育与生产实践融合对接直接从企业抽调美术绘画、工艺技术、生产管理的骨干人员担任老师。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生产、从技术到艺术多角度、多层次培养一批青年,引领他们走向具有特色的手工艺文化产品建设道路。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技校“戏剧服装班”拥有在素描色彩、图案造型、章法格律的应用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的郑英明、任本荣、张凤芝等名师,队伍实力雄厚“戏剧服装班”通过言传与身教、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间交叉并行的教学模式,按照市场运作规律,把教与学、学与用、用与实紧密结合起来。这一届40名毕业生全部进入“武汉市戏剧用品厂”充实到各个生产部门。“戏剧服装班”是武汉市戏剧服装行业建设发展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教学与教育、实践与生产、前辈与后生力量的完整衔接,是武汉市工艺美术产业人才培养史上的一次绝唱,而被永久武汉市手工业管理局和第二轻工业学校史册。

 1972年,姜成国从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戏剧服装班”毕业被分配到武汉市戏剧用品厂设计室(长堤街1163原武汉市高洪太锣厂旧址)工作,跟随郑绍祥、郑杰等汉绣老前辈开展画稿、过稿、配色、绣制和打版、裁剪、缝制全套制作流程。 

 

不惧辛劳  刻苦钻研

  姜成国进厂工作的时候正值“文革”期间全国的戏剧舞台被“八个样板戏”占据。传统戏没有了褶子、女帔也不再做了。但武汉市戏剧用品厂的样板戏产品与湖北省和武汉市及湖南、河南、江西等中南地区各剧团剧目始终保持着供求关系。各剧团对戏服要求有“样板戏”的特色风貌,但也秉持戏服原有的艺术格调保持既有艺术品味。武汉戏剧用品得以维持生产

设计室的学徒进厂头三年每月工资24.5元。三年后,经过技考合格了才算出师,每月工资涨到34元。到其它部门的学生,工资每月27元,固定不漲。有着“手艺”情节和自信心的姜成国,没有短视眼利益,而是专注于提高设计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实际应用概念和扎实操作能力。

  最终设计室只留下姜成国和郑绪槐俩个同窗好友。设计室要求设计人员绘画造型、图案运用、色彩配置能力,对设计人员抽象思维和具象推演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平面和立体图形如何在视觉感应上作合理分解,契合戏服、盔头、靴鞋产品结构。尽管“文革”期间,无法正常开展传统技艺产品生产,不能做专项艺术实践。直到1977年至1993年,姜成国积淀储存的技术能量如火山爆发,直冲云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化产品需求量,无限释放。厂里恢复扩大生产独具汉绣特色风貌的龙船、龙灯、彩衣产品。汉绣民俗、戏服、宗教、装饰四大类产品腾升于市场高端主打产品戏剧服装更是供不应求。1978年到1983,湖北省、武汉市和省外的京、汉、楚、越、黄梅、豫剧等各剧团名角大家恢复了联系,而且比以往更加密切。他们需求戏服的心情比文革前更迫不及待。

  1982年,由陈伯华大师领武汉汉剧院全体演员赴香港演出。这是“文革”后,武汉市文艺团体第一次出境演出意义重大。武汉汉剧院到武汉市戏剧用品厂定制褶子女帔、大靠龙箭、硬盔软巾、发网冉口、刀马把子等全套三大箱戏服。文革时期,文化系统号称“狂妄队”造反派,到武汉汉剧院把传统戏服、道具包括陈伯华大师的私房行头和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统统收缴,烧了。仅留下褶子、女帔各一件,也因隐藏在隔楼顶上躲过了一场浩劫。特别是上世纪30-40年代制作的《二度梅》女帔。白底梅花全部用银线勾盘,并以红钉线和绿钉线区分珍贵至极,艺术价值连城。姜成国应陈伯华大师要求,在设计室任本荣、成衣组柳寿亭师傅指导下,完整地、拓、下来。姜成国为做好陈伯华大师的私房行头,反复与她交流沟通听取她对服装的设想、要求。同时,为了不耽误和占据她练功排戏时间。任本荣、柳寿亭带领姜成国,多次见缝插针到她位于中山大道一元路武汉电影院对面巷子二楼的居所。利用她在家休息时间,拟定样式、设计花样、定图案稿、校配色彩量身确定制作方案。在陈大师严格要求下,往复多次,按其设想,如期完美完成了整套个性十足的私房行头

  赴香港演出圆满成功。陈伯华大师对武汉市戏剧用品厂的产品品质大加赞赏。她的专职化妆师,衣箱主管谢小明先生从此认定姜成国是个技术承接、技艺操控能力强的人。后近30间,谢小明先生与姜成国同力协作为武汉汉剧院《宇宙锋》、《二度梅》、《王昭君》、《创王旗》、《风雪三关》、《孙悟空大闹天宫》、《李慧娘》、《摘花》等响誉中外的剧目人物形象装扮,进行艺术化雕琢完美彰显汉剧地方戏曲风格颇具影响力。

  武汉市木偶剧团为尽快恢复《三打白骨精》演出服装制作工期非常短。姜成国连夜加班画稿、过版、雕印、配色,在第二天让车间顺利完成刺绣、裁剪、缝制工序。《三打白骨精》表演者——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华大师编演响誉国内外的《钟馗》服装也是姜成国设计制作的名品。武汉市木偶剧团出国表演的《梁祝》等剧目的服装,同样出自姜成国之手

  作为新生代的技术骨干人员,姜成国不辞辛苦认真学,任劳任怨抢着干,跟随师傅们上京津、下云贵、走四川、去两广,采风学习与全国同行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开阔眼界。在老一辈汉绣艺人悉心指导、栽培浇灌、呵护下,为肩负起汉绣四大宗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工作打下坚如磐石的基础。

 

手艺情怀  工匠精神

     90年代初电子化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的兴起。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适应时代趋势,大量购进多头绣花机在武汉市江汉区精武路新建“武汉市绣花厂”用机械绣花,扩充提高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机械代替手工浪潮,汹涌而至,势不可挡。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商品的海量需求被彻底激发出来,工艺繁琐、精细化高、价格高昂的手工刺绣产品无法与机制成衣抗衡汉绣产品萎缩得剩下戏服。工业化大生产面前,手工艺企业渐渐步入秃势,走向终点。1992年,武汉市戏剧用品厂改制彻底退出国有手工艺产业历史舞台。

 “天生人,必养人”一句手艺行里的励志名言,示意即便辛苦也是甘之如饴。尽管无奈愤懑、失望感伤都袭击过他担忧、苦闷和不安的心情同样缠绕、困扰过他,但姜成国没有因此感到前景茫然随浪逐流改弦更张从事其它行业。出于对汉绣的情感,对秉承汉绣技艺的责任心,姜成国坚信市场还是需要手工艺人打造特种特需的产品需要那些坚定不移立足在手工艺生产一线的艺人、艺术家来始终如一保持本地域特色产品品味。

尽管设计组的郑绍强师傅过早的不辞而别和姜成国一起在设计室的徒弟郑绪槐离开这行业,但在师傅任本荣帮助指导下,姜成国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素质依托卓越的工艺美术综合素养1993创建武汉大江工艺制作部10年后更名武汉市江岸区姜先生工艺制作部继续从事汉绣产品设计、生产制作。

  姜成国主动掌握市场动态,转换设计观念,着力挖掘汉绣文化产品蕴藏的深层次寓意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培养汉绣接班人,继续生产汉绣四大宗产品,优质化呈现汉绣艺术。他将原武汉市戏剧用品厂所有的汉绣产品品种:蟒袍、靠衣、箭衣、帔、褶子、八卦衣及番衣等几百个戏衣品种包括:硬盔软巾、髯口刀把、靴头花鞋、舞台道具等承接下来。特地聘请和接纳原武汉市戏剧用品厂身怀高超绝技的佼佼者们,其中有: 熊新原(原厂长) 刘纯文(盔头传人) 叶幼茹(编织世家) 张国树(戏服裁剪)  李志革(靴鞋传人)王燕(汉绣世家)等人。从组织结构生产方式产品类别品种质量等方面对原武汉市戏剧用品厂所有产品及其业务进行延续、发展和开拓,继续生产武汉市戏剧用品厂的拳头产品,坚持创新,规范生产,市场运作。工艺制作部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长期雄居中南地区前列姜成国以延续保持汉绣本真技艺的要求和目的为己任,开创了“手工”人生的黄金期和事业的巅峰期。2012,姜成国被武汉市文化局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代表性市级传承人”。 

 

与时俱进  锐意进取

  罗曼·罗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

立足汉正街,以汉绣为生为后辈谋生存的汉绣艺人、从业者用诚信、用技术、用智慧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呈现手艺;无论是上世纪10—30年代的姚振强、刘培荣20—40年代的戴美萱、胡荣庭30--60年代的郑绍强、任本荣,还是亲历过70年代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成长起来的姜成国——“科班制”与“师徒制”双轨培养的集汉绣技艺之大成者以锐意进取精神,名噪长江流域的汉绣产品及其价值容量,推向极致。

 40多来,姜成国作为汉绣行业成功企业家没有怠慢老前辈们传承下来的技艺寄语希望始终如履薄冰,遵循绣戏衣制作过程和最核心的技艺:选料配料、布局排版、图案设计、对色配彩、编结刺绣、裁剪缝合等工程和纺织印染、镂雕刻印、布贴挑绣、纸布楦裱、裁缝成装、整烫定型等工艺制造;按照汉剧各剧目及剧情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对其服装服饰的图案色彩、款式结构都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一整套约定成俗的工作方法、生产流程、工艺技术、操作模式和组合机制。姜成国企业生产的戏服在20145入选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荆楚风中俄情——湖北文化走进俄罗斯”系列活动之“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48月汉绣作品《凤起楚天》被联合国中文组选定收藏联合国总部20165月参加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在新西兰基督城举办的“楚汉神韵”展示活动在国际上展现精湛汉绣技艺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与日俱增上升201311月汉绣装饰类作品《蛟龙腾飞》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并被武汉汉绣博物馆收藏

     2008年开始,配合湖北省、武汉市各级政府倡导“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意义与武汉纺织大学和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公司合作在生产实践、教学实践、产品研发中引领新一代汉绣传承人。20133月姜成国的企业被武汉市文化局授予“武汉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汉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但姜成国没有沾沾自喜松懈停滞,仍然与时俱进打磨“手艺”,为武汉京剧院《三寸金莲》武汉市人艺《张之洞》、《董必武》武汉市楚剧院《回家过年》湖北省地方戏《双下山》阳新剧团《布贴女》等剧目打造出一套套优质的汉绣文化产品。

扫码查看手机版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