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方志讲堂

专家建议:将武汉建设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地标中心

发布日期: 2023-07-18 11:07 来源: ​长江网 访问:

2023年“方志讲堂·探索武汉城市文明之源”第四期讲座。长江网记者王海 摄

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找准定位、厘清自然和人文的脉络、发挥资源优势、构建武汉的长江文化格局。”713日,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郑晓云做客2023年“方志讲堂·探索武汉城市文明之源”第四期讲座时如此表示。

当天,郑晓云以《机遇与挑战: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些思考》为题,在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宁松社区学习强国学习小站,现场分享他对建设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与想法。

把武汉打造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地标中心

自古以来,长江连接着中国内陆与沿海地区。地处长江中游的武汉,区位优势明显,可以说是一座因长江兴起的城市。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形成了武汉三镇的城市格局。”郑晓云认为,长江与武汉共生关系紧密,因长江而形成的文化历史积淀丰厚,“以此,建设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站位应高,要彰显武汉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的核心地位,将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整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地标中心。”

郑晓云说,在建设过程中,要应用好既有的文化遗产,也要建设标志性建筑,要厘清武汉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脉络,紧扣武汉“大江大湖”自然特质,充分利用长江码头、晴川阁、龙王庙、江汉关等人文脉络,挖掘地方长江文化资源,塑造武汉的“长江文化”格局,“在武汉,与长江相关的名胜古迹、当代工程、社会文化因子应加大利用力度,依据长江的文化格局,打造武汉的长江文化品牌,使它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构成要素和长江中游的标志。”同时郑晓云也提出了建设武汉长江文化博览园等建议。

利用科技 建立长江文化数字馆

如何让长江文化走进群众,让百姓深入了解长江文化内涵,这是建设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难点与重点。

郑晓云对武汉参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提出了很多实在的建议。其中他认为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依托信息化时代,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打造长江文化数字馆,“让老百姓知道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存在,就要借助互联网,通过数字形式展现与长江相关的文物遗址。让遗址‘活起来’,与普通百姓近距离接触,这样更能加深百姓对长江文化的理解。外国有很多类似案例,比如意大利威尼斯的水博物馆就是数字博物馆,这是我们能够借鉴学习的地方。”

针对长江文化数字馆的建设,郑晓云提出了他的构想:“把与长江相关的名胜古迹、当代工程、社会特质统一在数字馆内,以AI数字科技的形式增加互动性与趣味性,让百姓参与进来。”

充分利用“长江水文化”

长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摇篮,滔滔不绝的长江千万年来为流域内的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动力,人们在和长江相伴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长江水文化’。”郑晓云表示,武汉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充分利用“长江水文化”。

何为“长江水文化”?郑晓云介绍,“长江水文化”是人类和长江水环境长期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是长江流域各民族人民在感悟和适应水状态、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依水构筑自己的生计模式和生存家园过程中所形成的以水为核心的文化,是长江不同流域段水文化的聚合体和整体概念。

郑晓云说,“长江水文化”融合了长江流域分散、分割和不系统性的水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构建了长江流域整体性的水相关文化体系,“让‘水友好’的价值观更深入地融入到长江流域居民的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生产和物质建设过程中,成为长江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基础,从而也对保护长江自然环境、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大战略的实施发挥积极作用。”

扫码查看手机版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