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名城->史海钩沉

《武汉年鉴》(2022)专记——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发布日期: 2022-10-28 16:10 来源: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访问: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作出的将武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决策要求,2021年,武汉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积极进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谋篇布局

  积极参与编制《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年)》《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等方案和规划。市领导多次赴京拜会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争取支持。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全面部署武汉市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各项工作。锚定科创中心总目标,制定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工作方案》《武汉市科技创新提能工作实施方案》《武汉市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出台《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打造“一中心三高地”(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高地、创新人才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作为武汉市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攻方向。

  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开局良好

  东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制定实施《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大设施集聚区、实验室集聚区、创新创业示范区等七大重点板块建设全面铺开。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投入运行。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精细爆破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等7个湖北实验室全面进入实体运行。

三、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回迁武汉,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央企总部落户武汉,腾讯(武汉)数字产业总部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签约落地。华星光电t4、天马G6二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二期扩产项目全面投产,年产能达10亿剂。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92层三维存储芯片首批产品流片成功,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百万像素级双色双波段红外探测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芯擎科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并实现满载荷运行,新一代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获科技部充分肯定。新获批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紧扣产业地图,编制发布武汉市创新地图。2021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800家,总数突破90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78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四、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固本强基

湖北工业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国家试点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科技部批复。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挂牌成立。依托湖北江城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新建一批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全年新增10家上市企业。发起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基金(二期)200亿元、湖北高质量发展基金100亿元、武汉国恒科技投资基金45亿元。全年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94场,达成签约项目705项,院士专家项目落地转化67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7%

  五、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成势见效

  加强人才工作系统谋划,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湖北省委组织部部署,研究起草武汉市建设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行动方案和“人才改革创新35条”“21条人才政策清单”。改进人才工作机制,筹建武汉市人才工作局,强化市场化引才用才,组建武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促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挂牌运营,面向海内外遴选院长、副院长。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赋予用人主体常态化市级人才举荐权,调整武汉英才认定程序,实行随到随评、及时认定,改革创新做法被中组部刊物刊载,试点人才注册制,实行动态积分评价,开辟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首批66人获评高级职称,其中11人直接从“零职称”跃到正高级。实施“英才聚汉”“楚才回汉”“学子留汉”等工程,优化整合“武汉英才”计划,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建设武汉国际青年人才服务中心、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武汉分中心,设立高校学子留汉工作站,推动组建武汉市校友经济促进会,全年新认定高层次人才657名,留汉创业大学毕业生达34.5万人。

(市科技局)

扫码查看手机版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