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名城->史海钩沉

《武汉年鉴》(2022)专记——全国经济中心建设

发布日期: 2022-10-28 16:10 来源: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访问:

  2021年,武汉市全面落实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由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推进全国经济中心建设。其中,涉及强化“一主引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实施现代服务业升级计划的任务由市发改委牵头,实施支柱产业壮大计划、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突破性培育市场主体的任务由市经信局牵头,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一主引领”

  龙头带动作用彰显。大力加快疫后经济全面恢复,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7716.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高于全国增速。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9%。加大消费提振和外贸出口力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5.04亿元,增长10.5%,武汉地区进出口总额3359.4亿元,比增长24.0%。优化市域空间布局,确立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了《武汉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初步成果。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和长江新区、长江主轴、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建设加快推进。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加快推进。建立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组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办公室实体化运作。规划同编有序推进,交通同网加快实施,科技同兴初见成效,产业同链加速发展,民生同保进程加快。十大示范工程顺利实施,武汉科学仪器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面向城市圈开放共享,319项民生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一圈通办”,地铁11号线三期鄂州葛店段开通运营,3条断头路瓶颈路建成通车,开通5条城际公交。

  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成势见效,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协调会第八次会议,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21—2024)》,实施124项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跨市通办”事项,形成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公积金互认互贷、5G+区块链远程异地评标等一批合作成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湖北和香港高层合作机制正式建立。

  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港口码头优化调整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长江武汉段水质连续3年优于国家考核目标。推进船舶污染治理,武汉化学品洗舱站正式投入调试运行,长江中游首座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中长燃武汉新五里综合服务区正式启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加快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新增江滩61.7公顷,持续打造长江最美岸线。持续开展长江、汉江跨区断面生态补偿考核奖惩,出台《武汉市党政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将43个市级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化、具体化、制度化。

  二、支柱产业壮大计划

  壮大支柱产业能级。密集出台光通信、区块链、氢能、5G+工业互联网、未来工厂、武汉制造品牌计划等涉及支持支柱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和方案,着力培育壮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华星t5、新芯二期、黑芝麻等项目签约,三峡制氢一体化、创维产业园等项目开工,火箭总装总调中心、智新半导体、新冠疫苗扩能等项目投产,长江存储一期达产,京东方10.5代线、康宁实现满产。光电子信息产业增长49.7%,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100亿元;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增长20.7%;中韩石化乙烯脱瓶颈改造项目全面中交,年产乙烯提高至110万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比2019年同期增长6.3%

  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深化院士专家引领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氢能等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项目清单,形成强链补链政策体系。“光芯屏端网”等产业提质增效,本地信创产品从“能用”到“好用”,形成鲲鹏“软件+硬件”生态。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延伸,东风岚图首款量产车型上市。装备制造领域,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投产,“武汉造”卫星批量发射,国内首条磁浮空轨车辆下线,武汉船舶海工基地首次获评全国五星级新型产业示范基地。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加速转型提质。

  持续实施技改提能。出台实施新一轮技改支持政策,分行业、分层次推动企业开展信息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工厂建设,累计开展示范推广活动58场,诊断服务企业2158家,改造765条数字化产线;全年建成全球灯塔工厂1家、智能工厂56家,全市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8年的33.7%提升至45.2%,为2018年以来新高。

  优化升级产业链。落实“965”产业链链长制,梳理形成“335N”先进制造体系,分解细化为25条产业链,全面掌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平台、关键核心技术,薄弱环节,形成产业链图谱、产业地图,持续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实施“一链一表”“一区一表”,协调各区推进产业链工作,全力推动规划图为施工图。系统梳理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产品),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储存器芯片抢占国内市场,攻克车规级IGBT模块、百万像素级双色双波段红外探测器等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24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加强前沿创新布局,东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7个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建成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成立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和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开局良好。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建成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获批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5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授权量86379件,比上年增长46.6%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1127.75亿元,增长19.7%

  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长江存储、华星光电T5、京东方、正威等“光芯屏端网”项目有序推进,东风岚图、路特斯等新能源汽车项目进展顺利,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两家央企总部落户武汉,腾讯(武汉)数字产业总部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签约落地,华星光电t4、天马G6二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并实现满载荷运行,新一代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获科技部充分肯定。新获批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紧扣产业地图,编制发布武汉市创新地图。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90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占GDP比重27.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基地引擎作用不断强化。长江存储基地方面,长江存储项目有序推进,关键工艺与产业研发进展顺利。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方面,全国首条批量定制化卫星智能生产线实现运行,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快舟·新洲”号火箭成功发射。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方面,自动驾驶测试道路里程不断增加,全面覆盖5G信号、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路侧感知设备和车路协同系统。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方面,航天科工三院信息安全研究院项目、山石网科网安产品研发销售中心等项目落户,国家级网络安全与人才创新基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头羊”作用不断增强。大健康产业基地方面,东湖高新区光谷东新精准医疗产业园投入使用,武生所疫苗二期扩产项目建成投产,国际生命健康园建设加速推进。

  四、服务业升级计划

  服务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加快建设新零售之城,鼓励便利店数字化转型,有家、美宜佳、Today、中百罗森等便利店品牌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造提升。成功举办格力首场全国巡回直播·武汉站活动。积极培育直播电商新业态,汉口北、汉正街云尚、蔡甸区人民新谷、江汉区红T等一批大型直播基地加快发展,武汉抖音电商直播基地荣获“抖音818新潮好物节基地排位赛”金奖。加快建设国家级会展中心,举办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中国食材电商节、科技创新大会、华中国际车展、中国电子商务博览会等一批重大展会活动。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

  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升级。大力发展赏花游、夜游、乡村休闲游、红色旅游,成功承办全国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启动仪式和519中国旅游日文旅市集,文化和旅游产业恢复水平较好,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2.7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20亿元。提高养老产业供给能力,启动建设8个区级养老中心,建成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及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服务点)共500个。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推进体育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强化房地联动,完善商品房预售价格指导,紧盯重点区域,认真分析研判市场形势,及时做好风险提示与防控预案,确保“三稳”目标。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7.2%

  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线上经济不断发展。开展楼宇经济调查摸底,重点摸排7个中心城区和3个开发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全市楼宇经济调研报告,积极谋划搭建全市楼宇经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增纳税亿元以上楼宇10栋以上。积极落实现行总部经济政策,认定第二批次武汉总部企业19家,并发布2021年度总部政策兑现申报指南,开展年度政策兑现工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搬迁武汉,中国电建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总部落户,新增上市公司10家、金融机构6家。聚焦电商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等八大重点领域,推动建立重点企业(平台)名录库,开展线上经济重点企业(平台)认定工作,80家企业和6个平台入选武汉线上经济重点企业(平台)库。

   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聚焦汉口沿江、武昌滨江、华中金融城等重点区域,在全市划定30个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开展“党建引领、融合赋能”行动,搭建“江城红领驿站” 线上服务平台,组织各相关部门梳理惠企政策在平台集中发布,着力构建企业诉求“收集、受理、反馈”服务闭环。深入集聚区了解企业需求,结合企业需求,通过召开人力资源对接会、需求对接会等,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五、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基建提速增效。5G网络建设居全国前列,已实现独立组网全覆盖,建成站点超过3.6万个。建成中金大数据等一批数据中心,全市已建及在建数据中心机架总数达12万个。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期、二期建设完成,规划建设武汉超算中心。投入使用5G车路协同测试道路125公里。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武汉)累计接入二级节点23个,标识注册量超过61亿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初步形成。“星火·链网”超级节点、骨干节点相继落户。“武汉云”正式启用,中国电子云总部正式揭牌。

  数字产业量质并升。武钢智能产业园、中国广电数字产业基地、华中产业云一批重大数字经济项目签约,全市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成立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平台。对社会发布数字经济首批271个应用场景,出台《武汉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揭榜挂帅”行动工作方案》,确定了“高速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研究”等4个数字经济领域支持方向。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新兴领域,首次出台各项支持政策。获批湖北省首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数字融合持续深入。培育壮大九州通、良品铺子等本土企业,产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80家企业和6个平台入选武汉线上经济重点企业(平台)库;推动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建成武汉市城市桥梁智慧管理系统,完成338座桥隧的智慧系统建设和接入工作;提档升级文惠通平台,完善优化汉融通平台,开通线上首贷服务中心。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建成数字蔬果茶基地3个,数字渔场已完成2个,发展农村电商,已完成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230亿元。

  数字生态不断完善。成功举办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论坛、2021英雄联盟LPL春季赛总决赛、第18届光博会、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等数字经济领域重要活动,打造数字经济资源汇聚平台。推动建立数字产权评估和交易中心,制定《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核心元数据标准(试行)》《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分级分类指南(试行)》等两项标准,出台《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开展数字经济立法调研活动,探索完善数字经济推进体制机制。

  六、突破性培育市场主体

  推动市场主体倍增。持续推进“个改企”“企改规”“规改股”“股上市”,落实“小进规”“三库一表”工作机制(企业培育库、新建新投产企业库,退规风险库、应税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表),兑现2020年新进规企业奖励资金2970万元。获批3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21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14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062户,创历史新高。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222户,比2020年增加50户。

  积极服务市场主体。出台19条促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政策措施,深化“市领导对口联系重点企业”等系列活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企呼我应”工作机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群众评议团评议会上做推介。优化提升“企业直通车”,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用足用好惠企政策,多措并举为企业纾困解难。成功举办武汉时裳产业荟、武汉名优创新产品(宁波)展销会等活动,畅通企业市场供需循环。

(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

扫码查看手机版

  • 相关附件